|
让市场活力充分涌流——包头市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成效显著编稿时间: 2015-11-16 04:52 来源: 未知 浏览:
近年来,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大幅精简行政审批事项,大力推进各级政务服务中心规范化建设,持续优化政务服务软环境,营造了良好的创业创新氛围。2014年,在宏观经济下行压力较大、市场需求持续低迷的形势下,包头市新增注册企业6579户、新增就业5.46万人,同比增长均在六成以上,再创年度新高。 一、精简审批事项:逐项梳理应放尽放,把自主权交给市场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、四中全会精神,包头市近年来牵住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这一政府工作的“牛鼻子”,结合权力清单梳理制订工作,直面“审批多、办证多、收费多、罚款多”等行政桎梏,大刀阔斧精简和调整行政审批事项,进一步厘清并公布市本级行政许可项目,统一规范了各旗县区行政许可项目和便民服务事项。尤其是2014年来,通过取消和下放两种方式,包头市把42个市直部门的269项行政审批事项,精简为21个市直部门的43项行政审批事项;市辖区和外五旗县平均保留审批事项为23项和27项。这一精简幅度在全国同类城市中位居前列。 包头市坚持分门别类、精耕细作,确保精简审批事项工作积极稳妥。一方面,对符合下列条件的一律取消(共101项),一是对市场机制能够有效调节、企业依法可自主决策的(18项),二是对行政机关可采用事后监管或其他行政管理方式解决的(16项),三是对审批条件消失或不符合包头行政管理实际的(16项),四是由自治区级直接审批、未规定由市级部门初审的(24项),五是因法律法规取消或国务院、自治区取消的(13项),六是通过国家或自治区统一考试取得资格认证及其它事项(14项)。第二方面,对近年来在本市未发生业务的审批事项予以暂停执行(17项)。第三方面,合并同类项减少重复审批,对审批条件相同、性质相近、属同类型的审批事项,进行合并精简(40项)。第四方面,向旗县区进一步下放,本着有利于公民、法人和其它社会组织就近就地办事的原则,将适宜的审批事项下放到旗县区办理(68项)。 通过改革,包头市保留的行政审批事项主要仅在市场准入、公共安全、公共利益、生态安全、重大项目审批等行业或领域,并全部集中到市政务服务中心“一站式”办理。目前,包头市县两级11个政务服务中心已全面向社会提供服务。为防止精简审批事项 “翻烧饼”,包头还建立行政许可、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年度清理制度,坚决杜绝“明放暗不放”、“换汤不换药”等情况的发生。 二、规范审批程序:让数据多跑路,让群众少跑腿 步入2013年底新落成的包头市政务服务中心,通透敞亮的办公环境和窗口办事人员亲切的笑脸,让办事群众感觉舒适。据悉,43项保留事项中16项在这里实现了即时办理,27项实行承诺办理、限时办结。自2013年底以来,该中心已接待咨询办事人员220万人次,办结审批事项73.3万件,审批事项平均办理时限由改革前的16天压缩到4天。办事群众表示,以往有些部门是“门难进、脸难看、事难办”,现在集中审批是“让数据多跑路,让群众少跑腿”。 如果说清理精简审批事项是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“充分条件”的话,那么政务大厅建设则是“必要条件”,是重要的硬件支撑和保障。近年来,包头市以各级政务中心建设为抓手,以技术手段提升政务服务效能,强力规治审批权力运行。 一是“三集中、四到位”。“三集中”是指将分散在市直部门的审批职能、审批事项、审批人员向行政审批科集中,行政审批科向政务大厅集中,行政审批事项向网上审批平台集中。“四到位”是指审批职能调整到位、事项进驻到位、人员选派到位、审批授权到位。一年多来,包头市先后为11个市直部门单设了行政审批科,部门主要负责人向审批科长进行了书面授权,实现了行政审批的“审管分离”和“大厅之外无审批”。 二是推行“四个一”。“一张清单管边界”,保留审批事项要建立权力清单并向社会公开,政务中心每个服务工位都摆有两份公示牌,一是权力清单,二是部门授权审批书,审批事项来龙去脉明明白白;“一个大厅集中办”,审批事项全部纳入政务大厅集中公开限时办理;“一个电子公章管审批”,在各部门原实物“行政审批专用章”基础上,启用电子审批公章,强化审批监管;“一个电子化平台管运行”,完善网上预约和网上审批机制,建设电子监察系统,对入驻政务服务中心的单位、窗口办理行政审批事项的全过程进行监管,通过技术手段为审批事项提质增效。 三是建立“五统一”等标准化体系。包头市探索完善行政审批标准化体系,出台《标准化政务服务办法(暂行)》等18项规章制度,在业务办理、便民设施、服务规范、监督考核等方面都实施了标准化,实现了审批事项的名称、要件、流程、时限、收费“五统一”,明确了首问告知、承诺服务、首席代表、限时办结、投诉处理等服务规范,使政务中心工作人员做事有依据、行为有规范、考核有指标。 为充分发挥政务大厅的功用,包头市还积极推进便民服务事项进大厅。以包头市政务服务中心为例,目前,包括公安局、环保局、燃气公司等10家单位在内的53项便民事项全部入驻,政务大厅成了名副其实的“市民之家”。 三、重点领域突破:并联整合优化流程,率先实现“三证合一” 包头市针对以往审批繁琐、耗时费力、社会反映强烈的重点领域进行集中攻关,对房地产开发、工业投资项目、工商注册登记等审批程序进行全面简化,趟出了可供借鉴的新路子。 ——房地产开发项目实行“政府集中代评”和“联审联验”。一是由政府集中代为进行区域性评价评估。以往建设单位针对具体项目要自行组织环评、水评、能评、地震安全评价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,周期长、成本高,改革后,由政府出资委托规划部门牵头组织统一的区域性评价评估,并统一协调配置水、电、气、热、通信等各类管网设施,建设单位不再单独做上述各类评价,也不再缴纳相关费用。目前,已基本完成北梁棚户区、新都市区、昆区南部区等3片共60余平方公里的区域性评估评价,预计每个项目审批时间平均缩短近1年、节约资金25万元左右。二是建立并联审批与联合验收新机制,把建设工程图审、消防图审、气象图审整合,实行施工图集中审查。改革后,相关部门到企业的次数减少80%,平均审批时限由改革前的183个工作日缩短至42个工作日,从用地审批到施工许可阶段仅需20天。 ——工业投资项目审批程序简化为4个“集装箱”。对工业投资项目,按照备案审核、评估评价、规划审批、施工和工程规划等4类审批事项,分别由4个部门牵头把控进度,相关部门配合实行联合审批,审批时限由改革前的360个工作日缩短至29个工作日。 ——工商注册登记实行电子化“三证合一”。按照 “宽进严管”原则,构建“先照后证”网上推送和监管平台,将加密后的营业执照、税务登记证、组织机构代码证融合为一个电子副本,实现了电子化“三证合一”,按照“一窗受理、抄告相关、内部流转、统一发证”的审批新模式,把工商注册登记办理3证1章时限由改革前的50个工作日压缩到4个工作日,大大降低了市场准入门槛。 包头市还结合审批改革大力整顿行政事业性收费,直接为企业和社会减负。从2008年到2013年,经过几轮清理,全市已取消和停征收费项目365项。2014年,包头再次大幅削减收费项目,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由85项减少到40项,缩减53%。据估算,仅此一项包头市每年为企业和居民减负6000多万元。 包头市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之所以能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,内因是关键。一方面,作为西部工业重镇,包头市的经济基础和政务环境较好,政府部门推进自身改革更从容;第二方面,包头市领导高度重视这项改革,先后支持出台了12个政策文件强力推进工作,凝聚了改革共识,坚定了部门意志;第三方面,各级政务服务中心建设也为改革提供了组织和平台保障。 2015年,包头市正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。一是继续清理地方“红头文件”设定的非行政许可事项,防止变相行政审批;二是加强事中事后监管,在2014年市直5部门出台加强事中事后监管规定的基础上,拟订全市范围的指导意见,增强操作性;三是开展新一轮审批流程再造,对保留审批事项进一步优化提速;四是规范中介服务,在全面摸底基础上,将仍挂靠在行业部门和事业单位的中介机构进行脱钩改制,建立诚信考核和“黑名单”管理制度,消除“中梗阻”,防止中介机构蚕食改革红利。 |